个人简介:袁星,笔名星袁蒙沂非法经营股票配资,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中心卫生院儿童保健科主任。他工作之余笔耕不辍,先后在香港《文汇报》《齐鲁晚报》等媒体发表作品400多篇、近百万字。作品集《城村之畔》获“沂蒙文艺奖”一等奖;荣获沂蒙文化之星、临沂市优秀青年人才培养“薪火计划”文学类青年文艺拔尖人才等称号。
推荐单位:平邑县工人文化宫
在沂蒙山区的晨曦与暮色中,有这样一位身影:白日里,他是乡镇卫生院儿童保健科的“健康守门人”,用专业与耐心守护辖区孩童的成长;夜幕下,他化身为激扬文字的创作者,以笔为刃、以文为炬,记录时代、叩问生活。他就是袁星——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中心卫生院儿童保健科主任,亦是临沂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会长、平邑县作家协会副主席,一位在“护佑健康”与“激扬文字”间走出独特人生轨迹的沂蒙之子。
医路初心:基层儿科的“健康守护者”
展开剩余72%从省城回到老家县城,扎根乡镇卫生院儿童保健科,袁星深知基层医疗的分量。这里没有大医院的庞大规模,也没有顶尖专家的光环,但却是附近老百姓生病时最先奔赴的 “第一道防线”。儿童保健科的工作,虽不常面对“救死扶伤”的紧急时刻,却承载着守护区域“未来”的重任——先天性心脏病、血小板减少症、中重度贫血、孤独症……这些隐藏在孩童成长中的风险,都需要他和团队用细致的筛查一一捕捉。
基层医疗工作的繁杂远超想象。儿保科的数据分析、报表统计等工作量是许多临床科室的数倍。为了提升效率,袁星硬逼着自己从零学起办公软件,亲手编写录入程序、搭建数据库、开发查询软件,将大把时间投入到优化工作流程中。“对辖区儿童的健康负责,兢兢业业工作”,这是他对职业最朴素的承诺,也是日复一日的行动指南。
笔墨长情:从青涩习作到时代叩问
文字与袁星的缘分,早在少年时代便已生根。初中他加入“梨园文学社”,高中成为“芳草心”广播站一员,大学通过层层竞选进入“未名文学社”,青涩的笔触在书香萦绕中逐渐成熟。生活中的喜怒哀乐、成长中的观察感悟,都在他的笔尖酝酿、定格、延展。
大学时期的袁星,思想如脱缰野马般活跃。受鲁迅先生“匕首式”文字的影响,他看不惯浮华世态,更容不得矫情造作。从沂蒙山区到省城济南,面对看不懂的“时尚”与过度小资的文风,他怒而提笔——《给网络小资的“出师表”》刊登于《青岛晚报》,直批浮夸之风;因不满专栏作家八丹的矫情文字,写下《拉倒吧,八丹》,与八丹的文章“针锋相对”,收录于《我是八丹你是谁》一书。那时的文字,带着少年意气的锋利,更藏着对真实的执着。
时光流转,回到基层的袁星,文字在岁月中沉淀得愈发厚重。他坚持纪实为主,不写虚构小说,只将生活中的真实点滴、时代的鲜活切片,写入散文、报告文学与诗歌中。他的笔不再只有批判,更多是对乡土的眷恋、对生活的热忱:既有对沂蒙山区风光的深情描摹,也有对基层生活百态的细致记录;既弘扬正能量,也不回避陋习弊病。
这份坚持结出了丰硕果实:2018年,他将发表于《人民日报》《语文教学与研究》《特别关注》等报刊杂志的作品结集成《城村之畔》,当年即斩获“沂蒙文艺奖”一等奖;截至目前,仅在香港《文汇报》“文汇园”“百家廊”专栏便发稿二百余篇,约50万字,在《齐鲁晚报》“青未了”专栏累计发稿近百篇。文字,早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“诗和远方”。
初心如磐:在忙碌中书写“美好”
“平凡的生活,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,也不能缺了诗和远方。”袁星的生活,在医院的忙碌与书桌的静谧间切换:白天,他是为孩童健康奔波的医生;夜晚,他是伏案写作到深夜的创作者。周身的疲惫,总在敲出满意文字的那一刻烟消云散。
这份“累并充实、快乐着”的状态,源于他对“美好”的执着追求。从小在偏僻村庄长大的他,深知生活的不易,也更渴望“富裕、幸福和美好”。于是,他把这份渴望融入工作——用专业护佑孩童健康成长;也注入文字——“记录当今这个时代这个区域的生活状态”,盼着若干年后,这些文字能为翻阅过往的人提供一丝线索。
作为“沂蒙文化之星”、临沂市优秀青年人才培养“薪火计划”文学类拔尖人才,袁星从未停下脚步。医心护童稚,他是基层健康的守护者;笔墨绘山河,他是时代生活的记录者。从沂蒙山区走出,又回归沂蒙山区,他的生命早已与这片土地、这里的人深深相连,而文字与责任,终将伴着《沂蒙山小调》的旋律,在岁月中愈发悠长。(周琳华)
来源:山东工会网
发布于:北京市